当前要闻:地面沉降来袭,这些城市快要消失了?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硬核看板》栏目(公众号:yinghekb)出品。
你知道吗?世界上有34个国家,约200个城市正在慢慢下沉。
日本的沉降面积已经超过可居住面积的12%;
(相关资料图)
荷兰25%的国土面积都低于海平面;
印尼首都雅加达在10年里下沉了2.5米,有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这个巨型城市北部95%的地区可能会被完全淹没。
在中国,类似的情况也正发生。
早在2010年,我国就有20多个省市区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汾渭盆地是重灾区。
天津沉降中心一度创下最大累计沉降3.25米的“历史记录”,据统计,34年间,地面沉降给天津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1896亿元。
但地面沉降带来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西安大雁塔逐渐倾斜,城市地面突然开裂,家里墙上出现裂纹、京沪高铁在很长时间里要用石头来填充下陷的地基......这些现象都和它密切相关。
大面积沉降的发生,虽然有区域地质构造、海平面上升等不可抗力自然因素的推动,但不可否认,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比如我国北方,仅拥有全国20%的水资源,却有着全国64%的耕地和超过50%的人口。
当城市发展、人口膨胀,用水量攀升遇上地表水短缺,人们不得不把手伸向地下。
北京供给城市用水的密云水库,仅在99年到03年的4年间,库存水量就减少了3/4,全市超过70%的用水都来自地下。
地下水的大量流失,使得上面的土层整体下压,地面也就随之下沉。
2016年观测数据显示,北京CBD区域的地面下沉速率达到了每年11厘米。
地下水的严重超采,还一度让济南的涌泉景观消失不见。
其他负面影响更接踵而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资助的研究显示,到2040年地面沉降可能将影响全球16亿人,其中86%的人都生活在亚洲。
如何拯救下沉的城市?
寻找替代水源和地下水回补是两条重要路径。
在寻找替代水源方面,除了利用再生水,“南水北调工程”也发挥了大作用。
截至去年12月,有586亿立方米的“南水”,滋润了沿线的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
让水源向北远征,是个相当考验想象力与执行力的超级工程。
在东线需要克服地心引力,实现“水往高处流”。
世界最大泵站群的建成让长江之水得以逐级提升近40米,一路送至黄河南岸,每年能为沿线的江苏、安徽、山东各省带去600多个西湖的水量。
中线的“南水”要穿越686条大小河流,却没有一条能将它们串联起来的现成河道。
穿越黄河天堑这项艰巨的任务,也以过河隧洞的形式被逐步攻克。
就这样,来自南方的水源一路“上天入地”奔流北上,重塑了北方的水土关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下水超量开采的问题。
把流水送回地下,同样是拯救下沉地面的有效方式。
上海从1996年就开始向将地下回灌自来水,夏天开采多少,冬天就回灌多少,有时还会超额回灌来恢复土壤弹性。
2020年,上海全市开采了约105万m³的地下水,回灌量却多达1810万m³。年均地面沉降量也从2002年的10.22mm,降低到了5mm。
大家耳熟能详的“海绵城市”建设,主打的也是促进地表径流下渗、补充地下水。
上海、北京、江苏、天津等地都先后布局了地面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沉降状况,提前拉响沉降“警报”。
去年,沉降重灾区天津的平均年地面沉降量减小了65%,沉降严重区面积减小了98%。
如今,我国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趋势已经扭转,城市下沉的速度也较之前大大放缓。
尽管地面的沉降,就像人类眼角的皱纹,可以尝试淡化,却难以彻底抹去。
但在抢救之后,希望地球的衰老,会来得更晚一些。
搜索关注硬核看板微信公众号(ID:yinghekb),让硬核的知识先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