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为什么会沦落到家破人亡的下场?
年羹尧是何人物?大清雍正朝初期位极人臣的名将。早在康熙朝时,尚不满三十岁的年羹尧就凭借自己的才识和谋略赢得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和提拔。到了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年羹尧更成了皇帝眼前的红人,他挂帅出征、驰骋沙场,顺利平息了困扰清廷已久的青海叛乱,战功赫赫。为表彰年羹尧为国平乱的功绩,雍正皇帝对其大加赏赐,年羹尧一时荣宠无限,成为新帝登基后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然而好景不长,
年羹尧这个“红人”只当了一年多,就被皇帝夺爵削官了,最后只落得一个被迫自尽、家破人亡的境地。
(资料图片)
那么,究竟是何缘故让年羹尧迅速失势,落得如此下场呢?
自恃功高,作威作福
有战功傍身的年羹尧,在受到朝廷嘉奖之后,越来越骄横跋扈。他自认为劳苦功高,于社稷有功,朝廷和皇帝都要特殊礼遇自己,于是便日益骄纵,越来越目中无人,甚至目无王法。他在不仅在平时与官场同僚交往时趾高气扬,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且还常常有逾矩的举动。例如,与同级官员的公文往来时擅自使用“令谕”等字眼;对于朝廷的御前侍卫不仅不加优待,还将其视为奴仆私自扣留自用;在无诏的情况下接受地方大员三跪九叩的迎诏大礼,甚至连郡王额驸见到他也要跪拜相迎。除此之外,年羹尧在雍正皇帝面前也常常不遵臣礼,雍正皇帝虽没有当面斥责,但心中也多有不快。
结党营私,势力膨胀
由于当时年羹尧势头正盛、荣宠正浓,许多朝廷政务他都多有干涉,例如在当时朝廷的选官方面他就经常干预,为了顾及年羹尧的权势,当时凡是他所推举的官员人选,朝廷一般都会优秀考虑,时人称之为“年选”。年羹尧常常利用这一优势打击异己,专门选人与自己联系紧密的官员,于是朝中渐渐形成了一个以年羹尧为首、以拥护年羹尧的官员为主体的小集团。这一集团的势力渐渐发展壮大,由一开始的川陕官场逐渐蔓延到附近的七省,后世有人戏称当时的年羹尧为“七省大将军”。
年羹尧这样肆无忌惮的结党营私,在朝廷内部公开培植自己的实力,使得当时的官场越来越乌烟瘴气。不少人观察到年羹尧势头正盛,权势越发显赫,依附投靠他的人也多能捞到不少好处。于是,朝中便有一些善于钻营溜须、趋炎附势的小人争前恐后、千方百计地接近年羹尧,甚至也有一些曾经被年羹尧打击的官员也迫于形势投靠到其门下,以求庇护。例如,曾经因保举的官员纨绔无能而遭到年羹尧弹劾的直隶巡抚赵志恒,便由此丢了官,之后赵志恒狠心转意,向年羹尧行贿巨万,以求再得其官,果真,受贿之后的年羹尧就真的帮又助他重新得了官。除了此类事件之外,年羹尧为朝廷推举之人甚至有些还是自家的家奴,例如当时出任直隶道员的桑成鼎和署理副将的魏之耀都是年羹尧家的家奴。
贪污受贿,大肆敛财
年羹尧利用选官机会排除异己的同时,还大肆敛财,甚至明码标价暗中卖官。除此之外,年羹尧还利用军职之便,吃部队的空饷、克扣兵饷,甚至利用军资采购、营房建设等机会贪污军费军用,例如年羹尧在陕西奉命营建军营时便虚报用料量,公然贪污军费。据统计,年羹尧在任上侵贪钱粮、受贿受赂累计达千万两之多。
年羹尧恃功而骄,作恶多端,最终自掘坟墓。
雍正四年,清廷列出年羹尧的90多条罪状,其中罪大恶极的就有30余款,
但雍正皇帝考虑到年羹尧威名远播、名噪一时,不予公开处刑,特赐其于狱中自尽,其家族也被流放充军。于是,威震一时的年大将军便由此身败名裂了。